探索
我手把手教他们认识键盘鼠标,指导他们用简单的米小牡丹绘图软件,一笔一画勾勒出家乡的也学模样——深蓝的大山、青色的彭涛溪流、彩色的苔花房屋……
看着屏幕上逐渐成形的家乡风景,他们惊喜不已。米小牡丹而最触动我的也学,是彭涛画面中那些错落在石阶上、被孩子们细心点出的苔花星星点点,那便是米小牡丹——苔花。
与“全国道德模范”李纯民同志半生扎根雪域高原,用自己的双手开荒拓野、援藏助学的壮举相比,我深知自己只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朵微小苔花,但我那份渴望帮助孩子们跨越大山、连接广阔世界的心,却同样炽热而坚定。
李纯民同志用半生守护雪域高原的教室,从给窗户装上第一块玻璃,到筹款千万元设立“齐兴基金”,他坚信“没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”。这份对山区教育近乎执拗的奉献精神令人仰望,也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坚持所蕴含的意义。
电脑对怒江子里甲完小的学生来说,是装满大千世界却无法打开的“魔法盒”。为了让孩子们亲手接触到山外的世界,我和同期的志愿者共同开设了“苔花课堂”。
我们详细制定教学计划,帮助他们了解电脑的配套设备,学会打字、绘图等基础软件,懂得怎么在网络中搜索自己感兴趣的新闻。我们期望着,终有一天,孩子们能熟练地敲打出文字、描绘出梦想、搜索到未来、绽放出属于自己的“苔花”。
课堂的名字,源于石阶上那些不起眼却顽强绽放的小花。苔花虽小如米粒,生长在潮湿阴暗的角落,却从不放弃绽放,像牡丹一样努力展现自己的光彩。
我们以此命名,正是希望孩子们,也希望我们自己,能像苔花般,无论环境如何,都保有那份坚韧和向上的勇气,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,相信每一朵花都有其独特的美丽与价值。
当傈僳族男孩第一次用鼠标画出怒江上的溜索,当害羞的女孩阿娜在屏幕中打出自己的名字时,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,与李纯民同志描绘的藏族孩子捧起新课本的笑容何其相似。教育的本质,从来不在昂贵的设备,而在于点亮每个孩子心中那束“我能行”的自信微光。
虽然只是稚嫩的线条,但鼠标的每一次点击,键盘的每一次敲击,都在孩子们与山外的世界之间悄然架起一座“数字桥”。正如李纯民同志用玻璃为孩子们抵御寒风,我也在努力用计算机技能,为孩子们推开一扇眺望“信息天地”的窗。
除了知识的传授,我也同李纯民同志一样,关注孩子们生活的点滴。李纯民同志曾为类乌齐县高海拔学校解决冬季供暖问题,为孩子们安装太阳能热水器,为患病儿童奔走联系医疗资源,组织公益手术……
这份对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守护,同样是我努力的方向。我也曾背着铁锹翻越山头,清理滑坡通道,参与防溺水巡查队进行沿江巡逻,还定期进行家访,倾听并尽力解决孩子们的烦心事……
这份爱虽然微小,却如同苔花般坚韧,在我与孩子们之间编织起深厚的信任与情感的纽带。他们或许不善言辞,但日渐开朗的笑容、明亮的眼神,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内心的温暖与悄然滋生的希望。
当支教任期结束,孩子们将满载心意的贺卡和信件塞进了我的行囊,不舍与惦记涌上心头……如今回到工作岗位,每每翻看这些珍贵的信件,我知道,我与子里甲孩子们的情谊仍在延续。
我时常与学校的师生联系,远程帮他们解决电脑问题。前不久,阿娜发来信息,说在放学路上又看到了石阶上冒出的苔花,想起了我……她说:“彭老师,看到这些苔花就想起我们的课堂,我以后也要做一名计算机老师,通过网络世界,带学生们跨过怒江、翻越怒山!”
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。李纯民同志年逾古稀仍为奔波的身影,不正是告诉我们,无论年龄、身份如何,只要心中有爱、有信念,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苔花一般,用自己的方式为乡村振兴贡献坚韧的力量。
这是一种生命的姿态,一种平凡中的伟大。我愿继续做一朵默默盛开的苔花,用坚韧与热爱,为更多的孩子撑起一片蓝天,助他们跨越大山,追逐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。图文:彭涛 韩轶凡
相关阅读
2025-08-26
2025-08-26
2025-08-26
2025-08-26
2025-08-26
2025-08-26
2025-08-26
2025-08-26
2025-08-26
2025-08-26